□吳湘人
不讓老年人羣體“掉隊”,既需要社會關心、愛護和幫助,比如開展公益性的數字技術培訓活動等,也需要老年人利用閒暇時間完善、提升自我,為社會發揮餘熱。
昨天的《姑蘇晚報》報道了一位名叫許立的老爺子不同凡響的老年生活——
65歲研習書法;69歲考駕照,他還是位“健身教練”,自創一套保健操,老少皆宜,很多人聽了他的講座,連説有用……這位名叫許立的老爺子哪兒來的好勁道?
許立老爺子的精彩老年生活令人豔羨。雖然由於人生的閲歷、經歷等種種不同,無法複製,但究其基本“原理”來説,有一點是可以學習、借鑑的。那就是,退休不等於脱離社會,退休是一個新的開始。之所以這麼説,是因為如今社會上有不少老人把退休等同於養老,不僅慢慢地與社會生活逐步脱節,而且由於不再受工作任務所束縛,生活也變得沒有規律,從而影響了身體健康。相反,許立老爺子的可貴之處,就在於把退休當成是人生新的開始,退而不休”“成了他的口頭禪,在老有所為、老有所樂之間找到了“老有樂為”的平衡點,並以自己的醫生經歷為基點,把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,花在了自己樂於去幹的事情上,演繹了“老有樂為”的精彩篇章。
當我們日益關注養老問題時,老年人的再社會化問題,其實同樣不容忽視。這是多年前就有專家、學者提出的社會課題。一方面,政府和社會應當為越來越多的老齡人口提供日益完善的社會化、專業化服務。比如,目前蘇州已為40多萬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多樣化的上門服務,佔老年人總數的23.3%。同時,通過改革試點,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,優化社區養老服務。基本滿足老年人走出家門、進入社區享受日託、就餐、康復、文體娛樂、精神關愛等社區養老服務需求。另一方面,社會發展進程飛快,當退休的“分界線”使得老年人身份角色出現巨大變化時,不少人逐步脱離社會化的教育與秩序,成為“邊緣羣體”。這就需要通過老年人再社會化來解決問題。
不讓老年人羣體“掉隊”,既需要社會關心、愛護和幫助,比如開展公益性的數字技術培訓活動等,也需要老年人利用閒暇時間完善、提升自我,為社會發揮餘熱。同時,還需要社會進一步認同老年人的價值,並讓這種價值有“用武之地”,創造與老年人交流融合的機會。
期待許立老爺子的精彩老年生活能夠照亮更多蘇州老人。